top of page
1.png

#MeToo运动正在升级,舆论正在走向分化。

谈性色变的社会、过于集中的权力、固化的性别歧视、法律的失责、教育的缺位、以及无法控制的人性。这些我们从来都知道的原因,在林奕含式决绝的悲剧后,才被“痛苦”强迫唤醒。支持者们鼓励更多的受害人勇敢站出来,撕下道貌岸然的伪装,撞破一面又一面关于不平等的“柏林墙”。

 

另一些人则开始担忧单方面的指控会沦为网络时代的大字报,缺乏程序正义的基本保障,社会舆论易被操控,唯恐#MeToo运动最终成为泄愤的工具。由西向东,一场关于#MeToo运动的大讨论开始了。

 

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场运动的升级?#MeToo运动会矫枉过正吗?

 

1857年,纽约制衣与纺织女工走上街头,自此以后的数年里,女性开始了争取合法权益的抗议游行活动,妇女节诞生,成为各国女权运动的标志性日期。162年后,“妇女节”与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“女生节”,在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上展开了一场激烈交锋。

2019年3月7日,山东大学官方微博发文称女生节起源于山东大学,并附文“三加七等于十,你十分甜”。麦烧同学评论山大 :“女生可甜可彪,可以像男生一样,可以成为任何他们想成为的人,不需要别人来定义一个模板”,但此条评论立即被山大官微管理人删除。随后,知识分子等大V转发山大微博,争论愈演愈烈,对山东大学及女生节的讨论上升成对女权主义的争辩。一时之间,理智与冲动混杂,客观思考让位情绪性讨论。

早在2018年,#MeToo运动热潮席卷中国之时,就有声音称,这项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可能致使冤假错案存在。在西方世界,质疑也一路随行。女演员凯瑟琳·德纳芙在《世界报》刊登公开信称“利用社交媒体的控诉方式并不符合社会正义,这种“媒体私刑”造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极权氛围。”这样的质疑并非毫无价值,但针对不同的声音,社交平台却陷进一个奇怪的莫比乌斯带中。

享受父权意识的男性毫无性别平等观念而在社交平台大放厥词,女性在追求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,分支出“彻底的女权主义” 者;极端女权者树立起不同于“父权观”的另一种性别对立意识,因为性别而剥夺男性为自己辩护的权利;批评#MeToo运动的女性容易被“彻底的女权主义” 者打上叛徒的标签,不明前后因果的男性揪住不理智的女性声音穷追猛打,将女权批判的毫无是处,将女权主义者尽数归为“彻底的女权主义”。

这个怪圈在新浪微博上有所印证。以“女权”为关键词对新浪微博进行爬取,我们得到了983条原创博文,并对这983条博文进行了词频分析。“田园”和“田园女权”高居第五与第八,分别出现166次和139次,而位居前四的词则是“女权”、“女性”、“女人”、“男人”,可见女权污名化在社交平台的严峻程度。网络的特性无限放大了不理智的群体性情绪,如今我们不仅谈性色变,谈女权亦色变。无论男女,舆论的压力都很难令他们有勇气参与进性别平权的争取,即使争斗合乎理性,合乎法治。

983条原创博文中点赞数最高(1097赞)的一条微博,远远是其他“女权”博文点赞数的数百倍,如此写道:

 

“我不是女权博主,我只是偶尔沾一下女性话题,收到的嘲讽、侮辱已经让我有呕吐感产生。因为我的现实生活太甜美了,身边无论男女都把我宠上天,在网上只是被人轻轻地阴阳怪气了一下,我现在思维系统就已经紊乱、狂躁,有些无法控制情绪的混乱输出,我根本无法想象女权博主每天都在遭遇什么。有时看到有人对部分女权博主的“激烈”表示反感,甚至笑她们是“疯狗”,其实,那些女权博主只是“应激反应”了,她们只是在挨打前率先反击。也许你也觉得有些女权博主“疯了”,但是别对她们进行言语“围剿”,别去攻击她们。每一声冷笑,都在将女人们赶出有关女人的议题。”(@琉玄)

越来越多的人把女权与性别对立起来。即使在#MeToo运动后半场的美国,女权污名化和另外一些客观因素也改变着整个社会与男性们的认知。根据YouGov2018年9月发表在《经济学人》的民调显示,2017年只有超过10%的美国人相信错误的指控比未揭露的性侵行为危害更大,2018年上涨到了接近20%。36%的美国人认为,男性不应该为20年前的性骚扰行为而丢掉现在的工作,而在2017年同意这个观点的受访者只有28%

 

安东尼•伯吉斯曾提到:“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没有人性,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。

 

“女权主义”的文化内核被大多数人解释为——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。“女权”,不是“女尊”,更不是“女强”,它作为人性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权力,呼吁的是——自由选择的权力。在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上,也有不少声音指出,女权是平权,而非女性特权。“平权”这一词汇在以“女权”为搜索词的原创微博博文中出现了93次。

然而,畸形的社会环境、女权运动中客观存在的不理性行为与发声,社交平台的群体特性,#MeToo运动给各个圈层带来的恐慌与封闭的信息环境,加重了人们对于女权主义的误解,误将其划为“彻底的女权主义”。于是男女终于都被千千万万缠杂不清的性别丝缕牵引束缚住,活在打结的性别关系中,看不清自己的处境,也不知从何解套。

真正的女权主义更想表达——同与不同的和谐存在。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男女,既可以选择不同的兴趣与事业,也应该认识到,社会身份的差异不应该来自性别本身。

#MeToo运动的终极意义在于“#HowIWillChange(我将如何改变)”。这场运动即使存在不完美,但也至少令女性的控诉得到公众的认真对待。#MeToo的终极意义在于改变沉默和纵容的社会环境,去除平庸的恶,扭转对立的性别意识,打破权力的乌云笼罩,将改革的意识蔓延至更大的战场,以及更深远的未来。#MeToo关乎性,更关乎权力。它最终必须得考虑整个社会体制背后的权力架构、资源分配和性别平等。

社会需要修正“彻底的女性主义”观点,社会也必须关注男性的不平等与性虐待,但却绝不能终止#MeToo和真正的女权运动的生根发芽,不能用男性的不平等绑架女性对合法权益的争取。女性首先打破沉默,男性开始学会倾听,女性和男性共同去除不理智,才能共同促进性别平等的进程,解开打结的性别关系。

 

正如公众号“阴平小道”发文所说:

“ 会有人说,有些祝福对全人类都适用,为什么要专对女性说。

(因为)在人类历史上漫长的一段时间里,当这些祝福只有男性专享时,

 

几乎没有人站出来说,这些应该对全人类适用。  ”

期望不久后,当社会谈论起性侵,可以不用再谈“今天她穿了什么”。女性需要保护自己,但女性当然有权选择穿漂亮的衣服,涂鲜艳的口红。

期望不久后,当社会谈论起性侵的时候,可以不要再以一个男权主义的视角来称呼#METOO运动是女权主义的复兴和狂欢。

当我们谈论性侵的时候,我们是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方式,送去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。在人的面前,哪里还分男性女性?

 

当我们谈论性侵,我们谈的不是女权,我们谈的是

 

人 权

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

创作团队 | 熊晓雨  王齐

指导老师 | 陈艳辉

数据来源 | 人民网 财新网 南方周末 新京报 NGOCN  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  中国裁判文书网 潇湘晨报

 

| 性侵犯 |

泛指一切种类与性相关、且违反他人意愿,对他人作与性有关的行为。包括强奸、性骚扰在内都可算是一种性侵犯,像露体、窥淫等也可算是性侵犯的一种,一般这个词较常用来指强奸,不过也可指强行发生性行为、强制肛交、强制口交、非礼、性虐待等,这些都属于性侵犯。

| 媒体数据 |

抓取基于财新、南周、新京报、人民网四家媒体的报道,提取了四家媒体2008年1月1日——2018年12月31日,基于“强奸”“猥亵”“嫖宿幼女”“性骚扰”“性侵”5个关键词的搜索,四家媒体重复报道的新闻只计入一次。

| 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 |

2008年开始至2018年12月31日的数据,基于对“强奸”一词的法院一审判决书查询。

bottom of page